教学主页 会员首页 问题列表 文章列表 视频列表 小学 初中 高中 人教版 教材总目录
土地的誓言 教学设计
首页 > 

土地的誓言 》

——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摘录课标相关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题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会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本文的教学就易于进行了。

再者,七年级学生在理解本文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所以,我会把品析文中的关键意象和抒情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3.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9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怀着满腔的激愤之情写下了这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

在熏陶中让学生感受当时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郁的情感打动人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范读和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课文里精彩语言,同学们学会并初步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3、通读全文,找出本文抒情描写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将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片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散文,所以,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教学难点:本文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揣摩、品味文章饱含激情的语言”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评价任务】(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分别设计: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

1、针对目标一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a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b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c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2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回答问题:“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针对目标二

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2)作者在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

3)“泛滥”一词改为“澎湃”或者“汹涌”可好?

4):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3、针对目标三

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设计】

板块一: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用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之情,感受诗歌中的陈郁悲壮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背景介绍:

提问学生对于本文写作时间1941年的北京了解情况,教师做补充:

(课件,图片)

19319181020分,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整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3检查预习

(课件展示)

检查学生课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字音、字形、词语翻译。用提问学生、教师纠正的方式来完成本环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完成了基础知识之后,接下来进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

1、配乐范读课文,学生按要求听读课文。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情感

2)注意教师朗读时的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3)回答问题: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教师范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情感、纠正读音,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把重点字词、句子划下来。

提出“理解本文标题”的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主旨,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心思想,回答问题:“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讨论后明确)

“我必定为她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怀念、热爱之情。

(三)再读课文,分析结构内容

通过以上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了解,接下来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文章的脉络结构。

1、问题: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概括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师生讨论明确:

1结构相同: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2内容上的相同点: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2、问题:作者在文中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

通过以上对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把握,接下来让学生体会文章最优美的景物描写。

首先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讨论描写的精彩之处有哪些?讨论后让学生体会“排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倾诉式的语言。

板块二:

过渡句: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这种情绪的表露,并不流于空泛,作者是怎样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一)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把握正篇课文情感的基础。在本环节,我会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究语言的精彩之处,例如:修辞手法、抒情风格、景物描写等。例如: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问题:“泛滥”一词改为“澎湃”或者“汹涌”可好?

明确:“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这里表现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同时,我会和学生一起总结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所需要的步骤:(1)解释本意;(2)解释引申义;(3)结合语境;(4)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词语的斟酌不仅有助于学生正好的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更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掌握分析词语的步骤。

2、接着我会提出第一段中关于景物描写的问题: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先让学生起来回答,师生讨论后明确:

不同意。因为这些都是关东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关东大地的特征。它可以使读者充分了解关东大地,感受关东大地的美丽富饶,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想象。

一系列富有东北地域特征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同时,这些景物密集的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接着补充排比句的作用: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引导学生发现这句话中写实与写意的手法。

师生讨论明确:从表层来看,这几句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更深一层的意思应该是说作者的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充满激情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家之心。

4、通过上面具体词语句子的分析,接下来概括一下第一段大意: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接着引导学生体会本段的感情起伏变化。???找不到了

接着分析第二段

1、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问题: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想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而用“埋葬”一词?

明确:“埋葬”一词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在田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让学生在分析句子的同时,体会作者当时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悲愤之情。

2、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明确:作者将用自己的行动乃至生命去换取故乡的解放,充溢着深沉的爱国激情。

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这一段话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思想跳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板块三: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来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学生小组讨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学习,学生已经对文章内容、结构以及感情脉络有了一定的掌握,因此提出这个问题可以是我学生跟好的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让学生掌握“呼告”的修辞手法。

明确:人称的变化是情感的变化。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稳定,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人称代词“她”了,于是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式运用了这种独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共鸣。(找出运用“呼告”的手法句子,体会感情)

2你认为本文强烈的感情从何而来?(在艺术上的特点)

这一问题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抒情方式,而且能够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明确: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几个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呼告的手法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誓言: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故乡的美景

内容 为故乡而战

故乡的生活

主旨:眷恋故土 保家卫国

【教学反思】

评论(123)
发表评论
正在阅读文章信息
水灵儿2727

发表于:1个月前

属于:教育快讯

等级: 一年级  

共有0人访问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