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页 会员首页 问题列表 文章列表 视频列表 小学 初中 高中 人教版 教材总目录
怎样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首页 >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不断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已十分普遍,加之婚变、病丧等原因,农村缺乏有效家庭监护的“留守学生”与日俱增。这些孩子大多在学校读书, 部分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学习自觉性差、作业马虎、逃学、乱花钱、上网打游戏、违规甚至违法等问题。这给学校、社会都造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问题,致使学校难管,老师难教。现在解决这一问题,已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经商的家长越来越多。可是随着大批的富余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据中新网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报告显示,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暖,性格养成不健全,有心事从不与老师说,犯了错误后就跑,家里的老人又拿他没办法,学校想多与家长沟通齐心协力管好孩子,但家长或找不到或过问不够,出现家庭、学校教育的脱节。因此,这些“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块心病。

一、农村留守儿童类型:

1.父母双方中的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的孩子,从某种角度讲可以成为“单亲家庭”孩子。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较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均在身边的孩子)来说,欠缺父爱或母爱。

2.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的孩子,从而形成了隔代抚养的现象,这种情况占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大多数。孩子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缺乏父爱和母爱,得到的多是祖父母的溺爱。

3.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戚照管的孩子,这种也较为常见。

4.还有小部分外出打工的父母安排孩子在校寄宿或采用其他民间托养的形式。如有的父母为孩子聘请了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都签订了协议书。家长每年为此付出一定的代理费用,代理家长必须照顾好这些孩子的生活起居并教育管理好孩子。

二、“留守儿童”教育难的成因

1、缺少亲情的温暖和沟通。这些“留守学生”一般交由爷爷、奶奶或他人监护,由于代沟及亲情上的亲疏, 他们与孩子之间在心理认知上存在差别, 致使监护人中普遍存在这种心理: 我带孩子责任重大, 只要孩子吃饱、穿暖, 平平安安地等他父母回来, 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这就导致溺爱、放任、强制等现象普遍存在。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由于父母远在外乡, 孩子在生活上由监护人负责或自理, 不是太大的问题, 而感情上的关爱和沟通缺乏, 使这些孩子心灵上孤独、寂寞, 性格上任性, 行为上放纵。这样的孩子, 喜欢独处,不合群, 不愿吐露心声, 易出现偏激言行。他们难以接受外来教育, 甚至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

2、家庭环境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一般都不富裕, 父母外出打工一般都是希望赚钱来供孩子读书。这些外出打工人员长年在外奔波, 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颇为深刻, 于是对孩子的学习问题普遍很重视, 在临行之前一再重托, 要求爷爷、奶奶看管孩子学习, 抓好学业。然而,事与愿违,这些留守家园的老人本身对教育认识不全面, 认为只要孩子的考试成绩好就行了, 其他方面没有太多要求, 也没有精力去管, 重“智育”,轻视甚至排斥“德、体、美”等教育。这样的教育观念导致许多“留守儿童”不惜采用涂改、制造假成绩单等手段欺骗爷爷、奶奶,不仅欺骗了爷爷、奶奶,同时也造成了“留守儿童”心灵及价值观的扭曲,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了十分恶劣的负面影响。许多爷爷、奶奶从小没有接受过很好教育, 甚至不识字, 对孩子的学习无法给予督促和指导, 家庭教育的方法单调, 要么溺爱要么奉行“棒打出成绩”, 要么放任自流, 如此等等不得法的家庭教育司空见惯。也有一些家庭监护人忙于农活, 对孩子疏于管教, 完全放任自流。

3、社会、学校、家庭对“留守儿童”教育缺乏协作沟通。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薄弱, 学校资源不足,加之国家资金投入有限,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前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只知道自从孩子父母外出打工之后, 孩子有变化, 很多方面在朝着不良的方向发展, 学校老师急, 但迫于升学压力, 只能选择放弃教育而抓住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放松。家长眼看孩子性情、品行、学习等方面朝不良方向发展, 又不懂怎么教育, 只能方法单一, 干着急没办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增多, 并呈上升趋势。年龄上呈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放假之时、 星期天以及放学后, 形成了教育上的“真空时段”, 久而久之, 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和网络游戏的诱惑, 最终变成了“问题学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未能形成合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愈发凸显。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我在资料看见四川甚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比如,草堂有一夫妻俩在大儿子刚满三岁,小儿子14个月时,就把交给他们的姨娘抚养,自己俩离家外出打工,这一走就三年。当他们从外面回来时,给每个儿子给三百元钱,让他们叫自己一声爸爸、妈妈。然而,无论怎样他们就是不喊。他们心中的爸爸妈妈就是姨父、姨母。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怎样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家庭教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身体欠佳,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甚至有害。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因此,以父母外出打工的种种正面经历为教育媒介,加强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应该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措施。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 他们大多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 隔代监管使很多孩子像脱缰的野马, 一发不可收。对于教师来说, 对学生更应兼有父母亲的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以及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师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多一份爱心、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心。一是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关注、鼓励和帮助。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多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留守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二是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学生”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社会教育。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

4.政府的教育。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协调以尽本部门应尽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和统整资源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等群体中得到温暖。  

总之,外出“淘金”的家长或多或少给家庭教育带来影响,而家庭教育的缺乏和滞后,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严重脱节,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老师要经常与家长联系,指导家长与子女交流,加强对子女的了解与教育,特别是示范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才能真正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评论(123)
发表评论
正在阅读文章信息
何时再相聚

发表于:2017年9月19日

属于:教育快讯

等级: 一年级  

共有0人访问过

分享到: